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中国互联网金融圈总是一惊一乍。P2P鼻祖LendingClub股价大涨时,圈里竞相吹捧“信息中介”模式高大上。最近LC内忧外患,股价大跌,“信用中介”模式似乎又咸鱼翻身了。

两种模式到底孰优孰劣?信息中介死得快,信用中介死得难看。

支持信息中介模式高大上的说法很多,这种比较重要:平台赚取的是无风险服务费。即使将来出现坏账,平台在法律上也没有义务代偿。平台赚了钱,可以安心放进口袋,不用吐出来。

其实,这种说法并不科学。俗话说得好:“富贵险中求。”金融的核心是风险控制,平台不想承担风险,就得牺牲利润。牺牲利润还是小事,信息中介模式对管理层、运气要求太高了,一不小心犯错、倒霉,就会万劫不复。

举例说明:平台收集借款人数据,模型计算,拒绝一部分申请,同意一部分并区别定价,最后放贷1亿元,期限1年,平均利率加(服务)费率为20%。借款人只知道成本是20%,不关心到底是利率还是费率。

平台通过模型推算,这批贷款预计坏账率5%,可回款1.15亿。可是,平台没有资金放贷,需要找出借人,协商怎么分将来的回款。

方案一,信用中介:“这批贷款预计可回款1.15亿,你现在给我1亿,不管将来回款多少,1.1亿是你的(年息10%),剩下的是我的,不足1.1亿我倒贴。”

方案二,信息中介:“这批贷款预计可回款1.15亿,你现在给我1亿,不管将来回款多少,0.05亿是我的(服务费率5%),剩下的是你的。”

显然,方案二对平台更有利,旱涝保收。但是,出借人也不傻,他们会担心平台恶意低估坏账、高估回款。即使平台没有恶意欺诈,回款也不确定。出借人即使是专业机构,也主要根据以往各批贷款回款情况,推测当前这批。根据当前这批借款人原始数据,建立模型推测回款,这是LC核心机密,不可为外人道。

想让出借人承担平台道德风险、用户信用风险,就得支付溢价。风险越大,溢价越高,平台利润越低。LC想要挣钱,就得控制平台道德风险、用户信用风险,以降低风险溢价。理想的情况是,各批贷款回款稳定,和预计极接近。

这次LC被指造假,后果严重。出借人更担心平台道德风险、用户信用风险,并要求LC支付更高溢价,有些银行甚至开始拒绝与LC交易。

这还不是最可怕的。截止目前,LC各批贷款回款稳定,平台、出借人皆大欢喜。可是,经济周期冷酷无情,金融风险层出不穷,将来万一几批贷款回款不如预期,导致出借人亏损,LC就尴尬了:说好了是信息中介,不能自掏腰包补偿出借人;但是,继续放贷还需要出借人,怎么让他们相信这批贷款能够稳定回款呢?

即使是百年历史的大银行,经营抵押贷款,都无法保证贷款每年、每月稳定回款,需要以丰补歉。LC经营的是无抵押贷款,面对的是信用较差的用户,但是无法跨期调剂,不能犯错,不能倒霉,这要求太苛刻。

LC如果坚持信息中介模式,可能某天突然死亡。那是不是说,中国特色的信用中介模式更好呢?当然不是。如果是像银行一样名正言顺的信用中介,资本金、准备金、存贷比受约束,问题不大。可是,中国P2P以信息中介之名,行信用中介之实,不出事还好,一出事就是大事。

“真正的P2P不会出问题。”信这话的都是外行。简而言之,平台向借款人收取利息、费用,支付理财利息、运营成本之后,剩下的钱会尽量多给自己作服务费,尽量少留作风险准备金。

其后果是:平台需要不断扩大交易规模,让后面的用户为前面的坏账买单;平台将坏账匹配给用户,击鼓传花;平台名义上的待收规模很大,但是质量越来越差。

放弃理财端,让贷款端成为银行的子公司或部门,可能是P2P平台较好的出路。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迢书

迢书

65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社交金融平台熟信创始人,微博@迢书 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