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去年在安徽出差,抽空去了一趟九华山。没有烧一柱香、拜一尊佛,却上了一课有趣的经济学。有的问题,答案看似明了,深究却不简单。

深山藏古寺,进山的路是蜿蜒陡峭的石阶。一路上,我看见有挑夫挑着沙子,拾级而上,步履沉重。每到一个台阶,就向在那儿休息的善男信女化缘:“我们是修庙的,您积点儿功德吧!”挑夫将手指向担子,沙子上摆着之前化缘来的钱。人们纷纷解囊,即使在行进过程中,也有信士向挑夫的担子上放钱。

显然,到了山顶,挑夫不会把化缘来的钱给寺庙,最多象征性地给点儿,还会向寺庙要运费。那么,这些化缘来的钱到底是进了谁的口袋呢?

有人说,这还不简单,钱明明进了挑夫的口袋嘛!其他人既不知道挑夫化缘到多少钱,又没法强迫挑夫交出来。

没那么简单。与直觉恰恰相反,化缘来的钱其实进了寺庙。设想以下过程:

假如开始没有游客,把一担沙子挑到山上的市场运费是50元,寺庙必须出50元运费才能雇到挑夫。当然了,严格来讲,这里应当考虑“积功德”等心理因素。

突然有一天,游客涌入。挑夫们惊喜地发现,挑一担沙子上山,不仅可以从寺庙要到50元运费,还可以在路上化缘到一笔钱(假设是30元),则上山一趟的总收入是80元。

可惜好事不会持续太久。路上能化缘到钱并不是秘密,消息会很快传到周围挑夫耳朵里,他们将争着进山挣钱。不过,寺庙也会知道这事,而且还会发现:即使减少运费,哪怕低至20元,挑夫也愿意干,因为上山一趟的总收入是50元,和在其他地方挣的一样。当然了,严格来讲,这里应当考虑“不好意思”等心理因素。

就这样,游客给的钱看起来进了挑夫口袋,实际上却是帮寺庙省了运费。

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。假如某城市出租车牌照由公司持有,而且不增发,每辆车标配2名司机,每名司机每月份钱10000元,运营纯收入4000元。快到年底,政府突然宣布,明年起,给每位出租车司机每月补贴1000元。假如出租车公司和司机在年底自由改签合同,那么明年每月份钱会涨到11000元,司机的运营纯收入会降到3000元,加补贴总收入仍是4000元,并无提高。司机明白,自己的劳动只值这价,如果要价超出4000元,公司马上会雇其他司机,毕竟司机有的是。

怎样才能让司机得到这笔补贴呢?调整一下补贴形式:政府突然宣布,给目前的出租车司机每人一张无记名、可转让凭证,司机签订合同时将凭证上交公司,每人可以上交多张。明年起,政府补贴出租车公司,每张凭证每月补贴1000元。在这种情况下,有一张凭证的司机每月份钱将降到9000元,运营纯收入(即总收入)将涨到5000元。公司明白,如果雇没有补贴凭证的司机,每月价钱不能高于10000元,否则就雇不到足够的司机,如果雇有一张凭证的司机,则份钱降到9000元也不亏。

钱打到司机账上,实际上却被公司得到了;钱打到公司账上,实际上却被司机得到了。这是为什么呢?其实,关键不是钱一开始打到谁账上,而是谁有权选择:如果公司有权选择哪个司机来享受补贴,实际上就是公司享受补贴;如果司机有权选择让哪个公司来享受补贴,实际上就是司机享受补贴。在九华山,游客补贴的是有权选择挑夫的寺庙,而不是被寺庙选择的挑夫。

 

后记:本文发表后,引发一些争论,我再补充两点。

一、本文研究的是补贴,但是本人反对政府补贴。

二、经济学教科书说:向消费者征税和向企业征税,实际上是一样的,双方都会承担税负,比例不变。反过来,补贴消费者和补贴企业,也是一样的。不过,请注意约束条件:供给、需求都有弹性。本文提到的补贴形式,完全不一样:第一种补贴形式的约束条件是,出租车牌照不增发;第二种补贴形式的约束条件是,补贴凭证发给现在的司机,而非明年的司机。“弹性较小”一方“有权选择”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迢书

迢书

65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社交金融平台熟信创始人,微博@迢书 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