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 

与一位做慈善的女士通电话,我很快发现,她领导的机构处境尴尬,进退维谷,根本原因是思路不清、方法不对。我建议,将机构要么改制为赚钱的企业,要么改制为纯粹的慈善基金会——只负责募款和拨款,不直接提供产品,而是向企业购买。诸君如果有志于慈善,不妨考察这个案例。

先介绍背景。机构的主要业务是特殊教育,“为0-6岁运动落后、语言落后、智力落后、发育迟缓、自闭症、脑瘫等儿童及家庭,提供专业早期教育康复服务”。除她之外,还有2名全职员工、1名兼职员工。服务的儿童有十几名,每人每月交费800元。

她遇到的主要困难有:

 

一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定位不清。如果定位为企业,税负很重;如果定位为非营利组织,需要找一个挂靠单位,麻烦。

二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发展受限。目前,机构每月收入仅一万多元,要为4位员工发薪水,还要服务十几名儿童,捉襟见肘。网页是好心人免费制作的,当然也很粗糙。

三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管理不易。薪水较低,难以吸引一流的人才;用理想、感情去管理,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极易疲劳。

四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负担较重。特殊教育工作繁重,收入较低,给员工的家庭带来较重负担,这也导致员工流失。

 

我的第一反应是:这能不能成为一项产业?

在电话里,我粗略分析:她所在的城市是二线的省会城市,人口约300万,则0-6岁儿童人数约30万,需要特殊教育者约3000。每人每年支出2万元,则总支出为6000万元,足以形成产业。如果将机构改制为企业,之前的四个困难迎刃而解:

 

一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建立企业就是为了赚钱。赚钱光明正大,不必扭扭捏捏。企业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,控制各项成本。企业能够赚钱,说明客户认可产品的质量和价格。税负是很重,但还没重到无法生存的地步。再说了,竞争对手也有同样重的税负。

二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企业能够赚钱,才有可能扩大规模,招聘更多员工,服务更多客户,也有财力制作更精美的网页——别人免费给你,你好意思挑人毛病?小公司要做个LOGO,少说也需要一星期、一万元,中间还有反复、痛苦的磋商、修改。要不是看在钱的份儿上,谁愿意受这个罪?其它东西也都是钱堆出来的。

三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以人管人,费力费神。以钱管人,水到渠成。企业给员工市场水平甚至更高的薪水,自然能够招到一流的员工,员工也不敢懈怠,否则一次谈心、二次警告、三次开掉。理想、感情也得谈,但是不能天天谈——它们是油盐,不是米面。

四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企业赚钱,员工可以支持家庭,家庭也会支持员工。在企业担任过什么职位,获得过多高的薪水,这是员工价值的有力证据。

 

当然,问题没那么简单。她也考虑过这种方案,但有顾虑。

 

一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“特殊教育产业化,穷人怎么办?”

这是一个经典的问题。人们一听产业化、市场化,就会担心涨价,担心穷人买不起。其实,市场化才是正道,让更多的企业自由竞争,才能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。这有利于客户,尤其有利于穷人。那三年,吃饭没有市场化,饿死了上千万人。现在,吃饭市场化了,你见过几个饿死的人?老百姓抱怨最厉害的几个问题,上不起学、看不起病、买不起房、死不起人,恰恰是市场化不够造成的。当然,肯定有一些穷人,由于特殊情况,确实没钱,怎么办?谁同情,谁捐钱,或者劝说他人捐钱。

 

二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“我想做慈善,不想去赚钱,怎么办?”

我直白地指出,她现在做的不叫慈善。表面上看,全体员工忍受着很低的薪水,有时还需要倒贴,各种开支也能省则省,似乎是在做慈善。但是,既然只有十几个家庭愿意以800元/月的价格购买产品,就意味着他们认为:产品差不多只值这个价。苹果手机5000元一部,诺基亚手机1000元一部。如果诺基亚说“我们在做慈善,每卖出一部手机,就向消费者让利4000元”,人们会说诺基亚不要脸。怎么证明自己是在做慈善,而不是在自欺欺人呢?涨价,比如说从800元涨到1200元,如果还有十几个家庭愿意买,说明他们觉得产品值。增收的几千元,可以捐给穷人嘛,这才叫慈善。注意,如果对穷人说“你先交1200元,月底退你400元”,这不叫慈善,这叫区别定价、打折促销。否则,审美造型也是慈善机构,因为它对学生打折。

 

三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“我缺乏企业运营经验,怎么办?”

确实,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企业家。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和兴趣,可以提供专业技术。我坚信,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不少,家长里面会有高人,可以请他们来运营——经营特殊教育机构,和经营饭馆、经营洗浴中心没有本质区别。只要事靠谱、人靠谱,就不愁没人投资。

 

四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“如果改制,我该怎样跟员工说?”

许多做慈善的人,总是喜欢摆出一副慈善家的臭面孔,既可气又可鄙。记住,出钱的才是慈善家,出工的都是打工仔。你如果想当慈善家,出钱最好,捐物、出力也行,但是不能收取任何报酬。只要收取报酬,就得摆正位置,老老实实当打工仔,别摆谱。

 

做慈善,最理想的模式是什么样的?

 

一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建立纯粹的慈善基金会,只负责募款和拨款。比如,告诉人们有多少儿童需要特殊教育、现况如何糟糕,本基金会怎么运作、成果如何,由此动员人们捐钱。基金会不直接提供产品,而是向企业购买。

二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基金会确定帮助对象及所需产品,再向企业招标,物美价廉者中标。基金会只负责监督和验收,不插手具体业务。

三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中国各种慈善基金会之弊,不在缺乏爱心,而在不够专业。我来领导基金会,首先高薪聘请能人组成核心团队。一个月薪一万元的员工,贡献往往大于两个月薪五千元的员工。谁要是捐薪水给本基金会,立即开除,永不录用。我不会让员工献爱心,只要求他们像在企业一样专业、勤勉地工作,要对得起高薪。

四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当然,如果有人愿意捐物、出力,非常欢迎,这也可以降低基金会运行成本,节约宝贵的善款。

 

最后,有句难听、中肯的话,送给有志于慈善者:有心请做打工仔,没钱别装慈善家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迢书

迢书

65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社交金融平台熟信创始人,微博@迢书 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