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6月3日,《经济观察报》官网发表时评《成本上涨不能解释婴幼儿奶粉追高》,作者是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分析师宋亮。我的评价是:“置事实于不顾,集谬论之大成。读此文章,五雷轰顶。”《经观》怎么能发表这种低劣的文章呢?作为老读者,我深感惋惜。我甚至能够容忍不实报道,毕竟个别记者可能造假蒙骗编辑。但是,这种文章能发表,说明编辑水平低劣。

分析奶粉问题,并不需要特别高深的理论,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足矣。这本来不值得写文章,鉴于作者宋亮先生愿意探讨此事,我就写几句。

文章问题很大:

 

一、结论错了,“政府有必要对婴幼儿奶粉的盲目涨价行为进行干预”。

二、论据错了,几乎所有关键论据都是错的——这点尤为难得。

 

抛开论证过程,首先分析结论。如果政府“对婴幼儿奶粉的盲目涨价行为进行干预”,真的能“引导市场重新回到良性竞争轨道上来”吗?

当然不能。企业不是傻子,如果政府限价,企业会减少甚至停止供货——政府再霸道,总不能强制企业供货吧!这时候,消费者更加叫苦不迭:虽然标签上的价格很低,但是无货、限购,或者需要送红包、凭关系,这还不如放开价格呢!

我捏着鼻子读完了文章,发现其支持限价的理由主要有:反垄断,反价格歧视,消费者不理性,奶粉是特殊商品。其实,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。

 

一、反垄断

文章说:“部分洋奶粉高端产品先后上调价格,平均涨幅10%~20%。”

首先,“先后上调价格”并不证明存在价格同盟,就像在菜市场,一旦土豆涨价,各个菜摊会不约而同涨价。

另外,即使存在价格同盟,甚至所有洋奶粉都由一家企业提供,政府也不应干涉。真正需要反的垄断只有一种:行政垄断。

参考文章《自由市场不需要反垄断法》:

http://www.impencil.org/Portal/pencilwork/20120121013922.aspx

 

二、反价格歧视

文章说:“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到现在,进口奶粉平均涨价幅度已经超过60%,其中有多款相同品牌、容量的洋奶粉国内外价差竟然超过2倍以上。”

首先,价差应当归功于海关:一方面,进口奶粉需要缴纳关税;另一方面,国内外价差过大时,即使缴纳关税也可套利,从而缩小价差。可是,万恶的海关会在奶粉罐上扎洞:

http://weibo.com/1290194882/yf3VwtUAT

其次,奶粉企业很难做到价格歧视。价格歧视的前提是,企业能够防止顾客倒卖:Window中文版和英文版可以不同价,因为外语版本不好用;学生理发和成人理发可以不同价,因为顾客必须亲自把头递到刀下;联想Thinkpad笔记本电脑,某些型号中国售价是美国的两倍,因为联想不给水货保修。可是,谁能防止外国人把奶粉倒卖给中国人?答案只有一个,万恶的海关。

另外,企业有权为商品和服务定价,甚至可以歧视弱势群体。举个例子,银行有权征收小额账户管理费,谁要是看不惯,就别去那家银行。

参考文章《关税是一种恶税》《时事评论速成秘笈》:

http://www.impencil.org/Portal/pencilwork/20120416085510.aspx

http://tiaoshu.blog.caixin.com/archives/39884

 

三、消费者不理性

文章说:“今年以来,多起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,让消费者犹如惊弓之鸟,在对待孩子食品问题上变得更加谨慎,这也使得其对进口奶粉盲目崇拜达到了狂热地步。由于缺乏对产品信息准确认识,消费者普遍将‘产品安全与价格高、纯进口画等号’。”

不放心国产奶粉,就去买进口奶粉——我看消费者很理性嘛!莫非誓死捍卫国货、哪管孩子死活才叫理性?

确实,价格高、纯进口不等于产品安全。但是,价格高的、纯进口的,从概率学上讲,比价格低的、纯国产的要安全。消费者已经用钞票清楚地表明了判断。

国内企业如果想证明,价格低的、纯国产的奶粉也是安全的,需要用心抓质量,花钱做品牌,这才是正道,光动嘴没用。

 

四、奶粉是特殊商品

文章说:“作为婴幼儿这类特殊群体必需食品的奶粉,通常其价格应保持相对稳定且低廉,这是一个国家给予这些特殊群体的消费福利。”

奶粉特殊,服装、大米、房子、车子、卫生巾、安全套难道就不特殊?特殊就需要政府限价?要让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更优的商品,就应该放开管制,让企业自由竞争,淘汰落后企业。取消进口关税,打破地方保护,允许自由开办、兼并奶粉企业,中国的奶粉会更质优价廉。

 

呼吁政府管制,往往事与愿违。别的媒体我不敢指望,但是希望《经济观察报》不要犯这种低级错误。毕竟,你们是专业的财经媒体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迢书

迢书

65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社交金融平台熟信创始人,微博@迢书 。

文章